智能眼镜的重量,是又一个让研发睡不着觉的沉重话题。越轻的重量就意味着越好的用户体验,研发者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在保证产品优质质量的前提下做到重量最轻。

大家可能之前并没有太关注过智能眼镜的重量问题,一般人们在眼镜店试戴眼镜,或者去展会体验,只有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十秒,所以眼镜重量对于产品体验感的影响并不那么明显。

我们曾经试戴过一款运动型AR眼镜,它的重量在120g。刚戴上的时候体验很好,几乎感觉不出眼镜的存在,但坚持佩戴半小时以后,耳朵开始抗议,鼻翼处用手触摸会有疼痛感(淤青),相信这样的产品即使消费者买回家,也会因为其糟糕的体验而闲置吧。

所以一副AR眼镜到底应该有多重呢?

我们先来看几个产品的参数:

(1) 第一代谷歌眼镜的重量是33g

(2) 国外两款面向消费者的眼镜:

① Vuzix Blade的重量是96g

② North Focals的重量在62-66g之间

一副AR眼镜到底应该多重?

 

看了这些数据之后,你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谷歌眼镜只有33g,而North Focals要到62g呢?

我们其实不能只看整体重量。谷歌眼镜是单边的,而Focals是双边的(两边镜腿都有摆放器件),对用户佩戴来说,单边30g和双边60g的体验基本上是一致的。

North Focals这样的智能眼镜重量是否可以被消费者接受呢?

接近了,但还不够轻。

到底多重才能够被消费者接受呢?

Intel Vaunt对于产品的要求是:

Rule #5:消费级AR眼镜的重量要低于50g。

他们内部AR眼镜项目代号叫“Superlite”,取这个名字只有一个原因,产品的重量必须要轻。受制于目前的技术,第一代智能眼镜产品,如果重量能够在60g甚至70g以内,短时间佩戴的话,消费者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Ray-Ban有几款墨镜的重量还在52-54g左右。

那是不是整体重量做到50g或70g以内就可以满足佩戴体验的要求了呢?

还不行。

对于重量我们还有一个考量——

除了要考虑眼镜的整体重量以外,我们还需要考虑眼镜不同承重点的重量。

对此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Rule #6:消费级AR眼镜任何一个承重点的重量要低于20g。

这里说的承重点包括鼻翼的两侧以及左耳和右耳。鼻翼单侧承重在20g以上,时间长了会造成较深的鼻印,更严重的会导致受压部位毛细血管的破裂。耳朵是唯一没有骨骼支撑的部位,就是一层皮,所以耳部的重量就更需要被优化了。

国外有个知名公司的VP(这里就不指名道姓了)指出,AR眼镜重量可以前后均匀分布,让耳朵作为一个支撑点和平衡点,因为耳部受力可以比较大,这是我们听说过的最大的谬论之一了,没有骨骼支撑的部位是不能承重的。我真想邀请那位VP冬天来我们美丽的哈尔滨走一趟,戴上他的眼镜,在零下20度的户外待上半个小时……

那么,从技术的角度,如何将眼镜的重量降下来呢?

先做一个类比:

iPhone 11 Pro 的重量是188g,iPhone 11 Pro Max 的重量是226g。如何从188g降到50g?

  • 第一个是减少配置,摄像头可以不要,就像Intel Vaunt和North Focals,电池容量要变小,通信模块要简化。

  • 第二个是材料选择,AR显示模块尽量用树脂的,不要用玻璃的,眼镜框架用炭纤维的,不要用金属的。

  • 第三,切记,和ID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说清楚了,做不到50g以内,工资奖金一概不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Vieewer AR):一副AR眼镜到底应该多重?

艾邦建有AR/VR产业链微信群,目前有HTC、PICO、OPPO、亮亮视野、光粒科技、影创、创维、佳视、歌尔、立讯精密、多哚(纳立多)、欣旺达、耐德佳,联创电子、至格科技、灵犀微光、舜宇光学、广景视睿、珑璟光电、京东方、海信视像、科煦智能、阿科玛、金发科技、思立可、新安天玉、四方超轻、大族激光、发那科、承熹机电等加入,也欢迎大家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加入微信群:
资料下载:
欢迎您点击此处加入AR/VR通讯录,目前已经有3000多人加入,如歌尔、HTC、OPPO、创维、PICO、字节跳动、黑鲨、联想、耐德佳、灵犀微光、立讯、领益智造、欧菲光、华勤、闻泰、立讯、珑璟光电、舜宇、深圳虚拟现实等,点击下方关键词可以筛选

作者 sun, keting

zh_CN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