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过去几年AR销量整体呈稳步增长态势,2023年AR全球销量51万台,增长21%,其中国内和海外销量分别为20万台和31万台,分别增长54%和29%。现阶段AR销量基数尚低,伴随AR眼镜硬件迭代升级和AI应用加成,更轻便、更智能、显示效果更优的消费级AR眼镜有望在未来2-3年面世,带来行业需求拐点,预计2027年全球AR眼镜销量有望达到500万台,2023-27年CAGR高达77%。
从销量来看,现阶段主推消费级AR的国内厂商在全球AR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微软、谷歌等海外AR厂商主要面向B端市场,根据IDC数据,2023年Xreal、Rokid、雷鸟创新、INMO全球AR市场份额分别为45%、14%、13%、6%。
2023年全球AR市场格局
纵观AR发展历史,自2012年谷歌发布首款AR眼镜Google Glass,AR行业才开始真正发展,市场期望和投资热度较高,然而受AR眼镜形态、显示效果、生态应用等因素制约,整体发展相对不及预期;2016-19年行业经历低谷期,但谷歌、微软等头部厂商软硬件仍持续更新迭代;2019年开始Rokid、Xreal、MagicLeap等新品陆续推出,硬件生态持续完善,AR行业复苏发展。
伴随光波导技术持续迭代&量产落地,AR眼镜形态将趋近于普通眼镜,推动C端市场渗透普及,与此同时AI大模型也为AR生态应用带来更大想象空间,硬件和生态共振,AR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
现阶段以分体式AR为主,未来向更高集成度、更轻便的一体式AR演进
分体式AR:处理器/存储/电池等与眼镜本体分离,需连接手机/电脑/主机盒子等外部设备使用,可以解决部分AR眼镜的交互和内容生态问题,续航和散热性能也更好,但存在传输延迟、便携度不足等短板,由于分体式AR一般搭配Birdbath方案,眼镜本体也相对笨重。
分体式/一体式AR眼镜光学方案
一体式AR:将处理器/存储/电池等集成在眼镜中,可独立运行使用,一般搭载光波导方案,体积重量显著下降,可穿戴性更强,但性能、散热、续航仍有提升空间。
头部AR厂商主要产品梳理(2022年以来)
现状与趋势:综合考虑显示效果和量产成本,目前Xreal、Rokid等头部厂商仍以BB方案分体式AR为主,雷鸟、INMO等逐步推出光波导一体式AR,根据IDC数据,2023年中国分体式AR销量占比约85%。从趋势上看,随着光波导/散热/主控芯片等持续升级,未来AR会向集成度更高、更轻便的一体式AR演进。
AI+AR演进趋势分析
目前AR眼镜的应用主要包括观影和信息提示,AI+AR眼镜在AI眼镜已有功能的基础上新增了显示功能,AI输出模式由单一的音频拓展至文本、图像、视频,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交互体验,进一步拓宽眼镜应用边界,如提词、信息查阅、会议记录、导航、游戏、观影等,Meta、谷歌以及国内AR厂商等均在积极推进AI+AR落地。
Meta:2023年12月Meta为Ray-Ban Meta测试多模态AI更新,24年4月底Meta AI正式上线(仅限美国/加拿大用户),基于Llama 3,Meta AI除了基础的智能语音交互之外,还能进行视觉化交互(例如,识别建筑/根据冰箱食材推荐早餐等)。Meta还在持续推进AR眼镜项目,后续由AI眼镜升级至AR的趋势明显,有望于9月份Connect大会展示首款AR 眼镜原型,而下一款消费级AR眼镜有望在明年推出并量产,预计还将引入肌电手环作为交互。
谷歌:谷歌在2022 年 I/O 大会上曾展示一款AR翻译眼镜,2024 I/O大会展示了搭载多模态AI助手Project Astra的AR眼镜原型。
国内厂商:国内AR产品持续向AI靠拢,以进一步拓宽AR应用生态,雷鸟X2、ARKnovv A1、INMO Go、MYVU等AR眼镜已具备AI语音助手/翻译功能,甚至是场景/物体/文字识别、图生图功能。
2023年国内AR眼镜AI功能
AR产业链
AR产业链上主要是以光学显示、感知交互、主控芯片等为核心。AR眼镜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光学显示单元、计算单元和感知单元,此外包括音频、存储、散热等。以微软Hololens为例,光学显示成本占比达43%,计算单元和感知单元分别占比31%和9%。
AR硬件BOM成本拆分
光学显示:作为AR最核心的部分,是决定轻量化消费级AR能否量产落地的关键。光学方面,现阶段量产以BirdBath和自由曲面方案为主,后续往光波导升级趋势明确;显示方案包括LCOS、DLP、MicroOLED、MicroLED等,LCOS是短中期兼具性价比和显示效果的均衡方案,MicroLED量产技术待突破,但应用前景广阔。
感知交互:AR感知交互主要包括SLAM空间识别、手势识别、眼动追踪等,SLAM是使虚拟信息能够准确叠加在现实环境、实现空间计算的关键技术,而手势识别和眼动追踪则能显著提升交互自由度和便捷度,对于一体化AR尤为重要,感知交互主要涉及摄像头、传感器、陀螺仪、加速度计等硬件,此外对软件算法、芯片算力也有一定要求。
主控芯片:高通AR芯片平台布局相对完善,包括AR2 Gen1和AR1 Gen1,前者适用于6Dof SLAM和交互功能较丰富的AR,后者适用于具备拍摄/3Dof//AI/显示的超轻量化AR。此外,目前部分AR主打信息提示功能,对芯片计算性能要求不高,或采用可穿戴芯片作为替代方案降低成本和功耗,紫光展锐、晶晨股份、炬芯科技等国产芯片均有应用。
AR2 Gen1
AR产业链企业图谱
来源:整理于中泰证券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MicroDisplay):关于AR发展历史、产品走势、AI+演进趋势及其产业链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