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join by clicking hereAR/VR DirectoryCurrently, there are more than 3000 members, including companies such as GoerTek, HTC, OPPO, Skyworth, PICO, ByteDance, Black Shark, Lenovo, Nreal, Lynx, Luxon, Lingxi MicroLight, Luxshare Precision, Leading Ideal, OFILM, Huaqin, Wentai, Luxshare, Lumus, Sisvel, and Shunyu, among others. Click on the keywords below for filtering.

按照元年派的说法

2025年才是AI硬件的元年

 

要点

中国是AI硬件的主场,深圳是最合适做AI硬件创新的地区,没有之一。

 

大家高估了AI的短期能力预期,低估了AI+硬件创新的复杂度。

 

做硬件最后拼的还是谁活得久,货卖不卖得出去,走得稳不稳健。

 

2小B和大C是AI硬件的机会,生产力工具才是未来。

 

创新类硬件产品来说,选好主要芯片方案,是成功的一半。

所有的硬件都会被AI驱动和重构,所有硬件都是AI硬件。

引言

从ChatGPT发布至今,不断刷新公众对AI能力边界的认知,英伟达股价突破三万亿美金,吃掉了AI行业大部分利润,超过了微软和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是名副其实的「AI硬件」

 

一方面AI大模型初创公司,在短期内难以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2C打不过大厂,2B定制化组织能力和行业经验又跟不上,无法支撑长期的研发投入纷纷被并购,Anthropic CEO称未来三年内,AI大模型的训练成本将上升至100亿美元甚至1000亿美元

 

今年大概率会有挺多大模型公司下场干硬件,OpenAI已经重新开始做人形机器人,Midjourney也很早就入局AI硬件。AI只是个技术能力,最后还是要落到具体场景。

 

另一方面资源、人才和技术向大公司和垄断平台聚集,加速行业格局的集中化,由于生成式AI和大模型的商业化潜力,微软、谷歌等巨头受益明显。它们整合云计算、大模型研发与部署的能力,通过生态系统锁定用户,带动股价大幅上涨。

 

AI大模型在软件端的应用,可能在很长时间段是对现有数字化平台生态的加强和升级,而不是重建新的平台生态,AI创新的机会和更大价值在物理空间。

 

到了硬件端,AI硬件话题火热,但真正跑出来的创新产品并不多,产品创新思路也很雷同,找我们做产品战略咨询主流的方向,是儿童教育陪伴,AI眼镜和录音器,这三大品类也是10年前智能硬件的热门品类,历史总是出奇的相似,用户需求没变,只是满足需求的技术手段和形式变了。但到了2024年下半年,慢慢有一些行业2B应用。

 

爆款产品Meta Rayban预计2024年能卖150万台,但AI功能特性还没有被完整验证,用户买的是一个知名品牌的太阳镜和一个第一视角的相机,相对于Meta给行业交的500亿美金学费来讲,150万这个量级还远远不能说成功。

 

Ai PIN对AI技术成熟度和对自身教育用户的能力太过乐观,从AI原生硬件爆款产品到退货无人问津。

 

Vision Pro高开低走,销量不佳体验不足,长期价值和意义被低估,它更像是个探索性平台,定义空间计算的交互体验方式,探索三维互联网的内容场景。

 

核心原因,还是大家高估了AI的短期能力预期,低估了AI+硬件创新的复杂度,AI短期不会对硬件有太大的改变,用户要的不是一辆装了蒸汽机的马车,而是一辆由蒸汽机驱动的汽车,AI对硬件的改造,不是蒸汽机加上马车,是用AI重构硬件+软件整个产业链条和用户的使用习惯,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耐心。

赋能硬件,是AI落地重要的机会点,行业尚在在早期,即使AI大模型当下的智能水平,AI跟硬件结合依旧有很大发挥和优化空间。

 

AI会重构所有硬件,并创建出新的AI原生硬件终端,可能是AR眼镜,也可能是移动机器人,所有的硬件都会被AI驱动和重构,所有硬件都是AI硬件。

 

AI和AI硬件在什么时间点上

2025年会是AI应用集中爆发的一年,按照元年派的说法,今年应该算是AI Agent+AI硬件元年。

 

云端大模型调用成本接近固定成本,智能化越来越接近人类水平,AI助手,AI搜索,AI编程这些核心应用也逐渐清晰,各大厂基本上也把基础平台和生态构建起来了,用户对AI应用也有了一定的认知,接下来就是开发者进场探索新应用机会。

 

到了端侧,主要还是看手机厂商,体量大离用户近,AI硬件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看手机厂往前推进的速度。

 

手机AI芯片升级基本完成,现在不带AI芯片都不好意思发新产品,AI大模型的能力也补上,但只能说是有了,接下来就是探索应用生态建设的事。

 

CES「美国消费电子展」也是个风向标,25年热度接近24年的两倍,是5年的高点。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百度指数

 

另外,对于做AI硬件产品而言,不一定非要抢之间点,现在的资本环境,赶风口的性价比也不高,做硬件最后拼的还是谁活得久,货卖不卖得出去,走得稳不稳健。

经常有人问我对某个产品怎么看,下面做个系统的梳理,结合我们做产品咨询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主要聊聊各个品类的洞察和产品创新的一些思考,仅作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仅供参考。

AI手机和PC

短期看手机PC这类传统计算平台级别的终端,面对AI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存量的竞争格局,会依靠平台优势,尽可能的将AI技术集成进现有产品和平台,构建新的功能特性,探索新的用户价值,周边品类的生存空间或面临主流计算平台能力泛化的竞争。

 

长期看,AI对设备的智能化升级,会提高设备主动交互的能力,抢占用户注意力,计算从人主动发起去适应机器,完成任务,变成机器根据人的需求,主动提醒或配合人去完成任务,计算从以手机PC等计算平台为中心,泛化到各类型的计算设备上,计算无处不在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AI硬件全景洞察报告》
产品层面,手机和PC基本都在做硬件芯片升级和OS系统跟AI的结合,这两年主要是在打基础,产品硬件到软件重构,应用上没看到什么特别有亮点的产品,苹果 MAC Mini M4 算是不错的,但核心卖点是性价比。
 
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是这两年最热门的赛道,我一直对人形机器人这个产品形态不太感冒,但作为中美高科技竞争重要的战场,在AI技术探索的上有重要的意义,机器人也是中国在AI应用领域非常有优势的品类。
 
在商业上,通用人形机器人更多是社会愿景驱动的营销故事,用这个社会愿景去讲故事做营销,对机器人公司做品牌、吸引人才、投资,都是一个极佳方式。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AI硬件全景洞察报告》
 
人形机器人用来打高点,但商业化落地,还是得回归到各个垂直行业2B的应用,清洁、工业搬运等等,甚至是2C,优必选是个挺好的参考案例。
 
通用人形机器人即使能落地,时间也是遥遥无期,还早得很,参考下移动驾驶汽车。
 
马斯克说人形机器人未来的数量会远超人类,达到 100 亿到 200 亿台,主要还是在讲资本市场的故事,新能源汽车的故事在全球资本市场的故事已经到顶,需要更新更性感的故事。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AI硬件全景洞察报告》
 
不要觉得大佬就是对的,对大佬去魅,回归常识,你真的愿意让人形机器人参与到你的生活?如果愿意,时间是多久?
 
飞机最佳形态不是鸟,人形机器人也未必是服务人类最好的形式,人类并不是个多么了不起的物种。
 
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这两年进展很快,主要得益于特斯拉汽车在FSD 芯片和移动驾驶算法的积累,高度复用原有的平台技术,自动驾驶汽车本质上就是行业专用机器人。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AI硬件全景洞察报告》
 
国内这波人形机器人热潮,基本也是特斯拉带起来的,毕竟科技大佬上场带热度,跟上就行,但大佬保底是做汽车制造场景,其他做人型机器人的团队有保底方案吗。
 
AI智能穿戴
智能穿戴是近年AI硬件创新的甜点区,过去两年大部分创新AI硬件都是智能穿戴,主要几个原因。
 
一是穿戴类产品离人更近离服务更近,更容易发挥AI的价值,二是离手近,在需求和场景上,更容易把手机原有的需求做迁移,三是大部分还是感知为主,在技术实现上较为容易。
 
眼镜、耳机和戒指是最热门的三个细分品类,但耳机、手表和手环占了大部分销售量。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AI硬件全景洞察报告》
 
AI眼镜
AI眼镜只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做传统眼镜的升级,一条是做显示往下一代AR计算平台去迭代,AR计算平台是确定性的方向,巨头的机会,中小团队基本都是陪跑。
 
单色显示是AR计算平台的过渡形态,这个方向大概率是给巨头铺路,产品形态很像十年前智能手环的市场,向下走会被戒指替代,向上走又干不过智能手表。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AI硬件全景洞察报告》
 
如果传统眼镜升级的方向做,不带显示+TWS音频+AI语音互动,吃的是传统眼镜和TWS耳机的存量市场,还有AI语音互动带来的增量。眼镜有强装饰需求,市场会比较分散,做大市场里的小鱼,也是中小团队的生存之道。
Ray-ban Meta,是少数做得比较成功的产品,在AI硬件领域,小扎给大家打了一个很好的样板,Ray-Ban Meta的价值升级公式是,传统品类价值升级->功能组合(耳机+摄像头+麦克风)->手机差异化场景「拍摄」社交生态壁垒->AI助理入口,是先后关系。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图片来自Meta官网
 
Ray-ban Meta首先是副好眼镜,它不是Meta Ray-ban,其次它是个好的消费电子产品,二代相对于一代,主要是在做硬件升级,核心特性是第一视角抓拍,社交是Meta 的生态壁垒,这个维度上其他眼镜厂商很难跟进,微信做硬件不太行,能跟Meta pk 的大概只有抖音,最后才是AI,AI构建的是未来超级个人助手的想象空间。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AI硬件全景洞察报告》
 
小扎近 5 年花了500亿美金,总结了一条经验教训,做智能硬件产品,要回归到硬件产业和消费品类本身,再去谈软件和AI的未来,首先是一副足够好的眼镜,然后才有其他,但是大家做似乎对这 500 亿美金的经验熟视无睹。
 
闪极拍拍镜,这个名字取得真好,容易记且抓住了AI眼镜的重点「拍照」,24底做了一波很有力度的营销,出圈效果是挺好。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闪极官网
 
这个产品最大的风险是主芯片选型,没有选择主流的高通 AR1 芯片,用了紫光展锐W517,未必能保证产品的功耗和稳定性。
 
对于创新类硬件产品来说,选好主要芯片方案,是成功的一半,Follow成熟稳定的方案,是个更稳健的策略,特别是第一代产品,先验证市场,打磨产品和供应链,建立团队组织能力才是重点,第二代再降成本。
 
可能是基于成本考虑,AR1 成本 55 美金,大概是W517 的5倍,支撑不了1499 的定价,价格提高又挺难跟Ray-Ban Meta做差异化的定价,跟Ray-Ban Meta比一点优势都没有,1499 是个挺好的定价策略。
 
另外从手机传统配件要转型做智能产品,肯定要经历各种阵痛,组织能力很不一样,这个路径Anker走过一遍,也交了不少学费,才从做充电宝变成能做智能产品组织团队。
 
当然,如果营销出圈,卡好时间点,多拿点资本市场钱,走点弯路也没什么问题。
 
Rokid Glasses,产品定义算是理解到了Ray-Ban Meta的精髓,从好眼镜->好耳机->好相机->好助手,但是宣传上太侧重讲AI,可能这个故事更性感吧,用户预期拉得太高,AI体验跟不上的话,很容易翻车。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Rokid官网
 
Rokid的技术能力水平和AR上的沉淀,应该是可以Follow Ray-Ban Meta,直接「抄」,用中国的供应链能力和Meta正面PK,这个阶段做带显示的眼镜未必是个好的选择,而且也不是没有那个能力,做中国的Ray-Ban Meta不香吗。
 
Even Reallities G1,算是AI眼镜这波产品看下来,产品力比较强的团队,审美在线,思路的很清晰,对场景优先级的取舍都做得很好,就看带单色显示产品的窗口期有多大。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Even Reallities官网
 
Shokz韶音智能眼镜,韶音做智能眼镜我还是挺意外的,有点凑热闹的嫌疑,你不应该干个骨传导耳机+摄像头吗,名正言顺啊,你要干的是语音能力的延伸不是视觉的拓展。
 
另外,可穿戴的语音个人助手,眼镜未必是最佳形态,所有人都可以戴耳机但是未必都想戴眼镜,影响颜值。而且就重量而言,穿戴体验上,挂在耳朵后的舒适度要优于戴眼镜。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韶音发布会
AI耳机
耳机本身是个大且分散的市场,里面还是有挺多中小团队的机会,但AI 会提升这个品类的行业集中度,一个是AI的软价值在这类产品的价值会越来越高,硬件的价值会变低,价值从硬件往软件迁移,二是AI带来的规模效应。
 
iFLYBUDS Pro 2,iFLYBUDS聚焦在办公会议场景,想得比较明白,耳机放到办公,是生产力设备,比纯 2C 娱乐耳机价值要更高,也符合 AI 的生产力特性,切细分场景的好处是可以获得行业数据,同时降低用户对AI 全能的期望,保证产品口碑。
 
还有跟手机厂商的耳机做差异化,卡位挺重要的。手机厂商这会还忙着做手机端AI 生死存亡的升级,等他们忙完,肯定会抽出时间来重点推耳机,通用AI耳机助手基本没什么胜算。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未来智能官网
 
豆包Ola Friend,强绑定豆包APP,定位是智能体耳机,主打AI陪伴,故事不讲大点支撑不了豆包的野心。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Ola friend官网
互联网公司做这类硬件的逻辑,一定是入口和超级助理定位, 重软件轻硬件是互联网大厂主要的毛病,这个耳机发布早期挺多蓝牙连接的问题,不过对耳机这么成熟的品类,硬件大概率不成问题,最近量也慢慢上来,但这事成不成,还得看豆包的 AI能力,还有手机厂在底层系统怎么卡位。
 
声智Fairy Clip,这个产品案例比较有意思,声智是家声学算法公司,产品在抖音官方自营卖了20万+,在AI 新硬件里面算是相当不错的,核心还是卡了品类+AI的逻辑。
爆款公式=刚需品类+高性价比+AI营销卖点。卖199高性价比快速起量,199保底买个TWS耳机,AI能力是宣传卖点,是不是有很多品类可以这么卡位?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声智官网
JARVIS ONE,罗老师搞的产品,还是个人助理的方向,概念跟电影《HER》里的个人助理差不多,也是一个耳机+卡片的形式,耳机硬件作为个人助理J1 Assistant 软件的配套。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互联网
J1 Assistant,更像是个整合工具,把搜索和 GPT 的能力做个集成,不知道用户买不买单,毕竟用户Who care你ABCD,用户只需要一个超级入口。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互联网
罗老师为什么非得做产品,而且还要做入口级平台级的产品,做超级品类跟大厂去PK,会不会浪费了天才的营销能力,罗老师的天命是做产品吗。
 
AI挂件
Plaud Note,可能是2024被抄的最多的产品,产品定位精准,做工也很精致,卡片厚度做饭了 3mm, 踩上第一波Chatgpt 硬件的红利,爆款公式=存量需求+差异化卡位+海外市场+软件订阅。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Plaud官网
 
第一是找到一个传统录音设备这种小众需求,第二是找个独特的差异化点,抓住iPhone通话不能录音的点,把产品贴在手机上,用一个震动麦克风来接收通话的录音,卡位很精准,第三是做海外市场,拿到海外用户的溢价。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AI硬件全景洞察报告》
Friend AI,定位是做数字伴侣我对这个产品跟团队印象最深的,是 CEO 融资 250 万美金,然后用 180 万美金买了个域名 friend.com,刚开始很不理解,后来想想也挺好,这次创业保底还能留个域名给投资人交代。这类简单的语音入口级别的产品没什么未来,手机手表耳机分分钟把你干掉。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Friend官网
 
Limitless pendant,这个吊坠反而比较有意思,聚焦在会议场景,跟上面 Friend不太一样的是,核心特性是记录,不是伴侣,通过语音记录和分析你的行为,电脑端也能记录,甚至分析你的上网行为。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Friend官网
 
Limitless官方定义是Personalized AI powered by what you’ve seen, said, and heard。Limitless Pendant =网络应用程序+Mac应用程序+Windows应用程序+可穿戴设备。
 
limitless最开始是做sass软件,为了扩大用户数据维度,拉长记录时长,才做了这款可穿戴录音器。pendant跟friend的逻辑很不一样,一个是为了记录补充软件场景做了硬件配套,一个是把硬件当成了入口。
 
智能教育
教育不用说,刚需在哪里,教育的重点是内容和课程体系,AI是智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生成式AI很好的提高教育内容的丰富度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
AI学习机,刚需高频定价也高,端侧计算能力足,能支持各类型高计算要求的AI应用场景,算是吃到了这波生成式AI 红利的品类。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科大讯飞官网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小度商城
AI英语宝EBOX,定位是英语上分好帮手,科大讯飞做了这么多的教育和硬件,经验还是很老到,你跟中国家长说,我能用AI解决陪伴绘本阅读各种故事蒙台梭利教育体系,都不如简单点,你就跟他说买了产品能考高分,少即是多,英语是AI教育类产品的高点。你把英语一个功能做好,后面再加AI ABCD都可以顺其自然。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官网
多年前做过一个卡片机,创造英语学习卡片机一个全新的品类,最高一个月能卖个几万台,你跟家长讲再多功能,都不如说能学几个英语单词就赚了,这类型产品的挑战在于软件和课程体系,这块跟不上的话,很容易就被华强北抄得一分不剩。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噜咔博士AI拍学机,是云天励飞的2C的子品牌,这个产品形态其实很好,传统相机品类+AI,儿童相机本身市场在,结合下AI提升产品的价值,扩大需求场景。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噜咔博士官网
 
但侧重点没把握好,AI背景的团队,把AI看的太重,产品主打的是AI功能,没有把相机本身的基础价值呈现出来,挺可惜的,AI 硬件在现阶段,一定是硬件品类为主,AI为辅,用户要的是个好的相机然后才是AI,用户很难算出你这个AI,到底值多少钱。
AI陪伴
AI陪伴有两类,一类是儿童,主要是两个群体,3-6岁和 6-12岁,一类是大人,两者的诉求点有很大的不同。
 
儿童陪伴类是最热门的细分赛道,市场需求大且分散,产品技术实现成本也不高,35块的Wi-Fi板子接个大模型,再加个外观,3个月量产,但是没有什么产品真正跑出来,大家没Get到这个事情的重点哪里。
 
儿童类产品是典型的购买和使用者分离的品类。家长要的是教育,中国尤为明显,儿童要的是玩具,AI的陪伴,是锦上添花,特别是对于3-6岁这个阶段。陪伴和玩具属性,支撑不了AI定位产品的溢价。

Ling mate,是目前看的产品定义比较好的,一看就是交过学费的团队,核心定位是AI学习伙伴,然后才讲情感陪伴,还有它保底是个拍照相机,然后有故事生成,AI形象这些在当下是锦上添花的特性,挑战主要是AI功能做得太重,后期用户预期的把握不好平衡。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ling官网
 
Bubblepal,做得比较早的产品,时间点卡的很好,先快速出个产品,抢市场做融资,团队营销能力也比较强,就是产品形态太简单,要依附在IP玩具上,很难归到某个现有品类,这对产品渠道上架和用户消费认知有一定的影响。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官网

定价399有点偏高,可能还是研发和AI调用成本太高,价格往下定没办法挣钱。299会是个比较合适的定价,这类儿童产品的价格锚点,玩具是99,智能是199,加上教育属性的话可以定到299,299是个分界点,再往上走用户决策的成本,考虑的问题就会更多。

 

 
AI知趣喜羊羊,这个产品我参与了一些工作,用的是小冰的大模型,小冰做情感类的AI交互,还是挺不错的,基本上能复刻IP的声音,音色音调都很惊艳,AI语音对话也能模仿IP的P格。
 
IP 加持能提高起儿童AI产品的溢价,但同时IP授权费也会提高产品出货成本,有利有弊。
 
挺多没有IP小团队,为了赶上这一波,在做这类产品的时候,喜欢先找IP,再落地产品,其实有点本末倒置,IP只是加持锦上添花,你不是IP公司,IP不是你依赖的竞争优势,但对于奥飞这类型的团队来讲,IP的智能化的延生,角度和策略会有很大的不同。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互联网

 
成人类的陪伴产品主要是集中在女性和老人,这是真情绪价值,Character.ai在软件端基本上把成人陪伴这个需求验证了,没太大问题。核心的问题是,陪伴是个情绪的活,核心还是背后AI智能和情感化的程度,加了硬件后,对陪伴这个事情,价值提升有多大,能不能Cover掉硬件的成本,用手机APP直接聊,就陪不了了吗?
 
日本人的心思很细腻,总能把握到人微妙的情绪,很擅长做这些自由又无用的东西,但跑出来的产品还不多,一起来看看这些「没用的东西」。
 
Lovot,是比较典型的产品,不可靠消息说总体销量2万+,售价3万人名币左右,主要的功能就是动一动,身体能发热模拟人的体温,眼睛和手能简单的互动,用户可以给机器人换装,AI对话功能并不强,用主要群体是 40 岁左右的女性。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官网
 
Ropet,这产品我一度以为是Lovot把腿去掉,把头截下来,做了低配的桌面版本拓展市场,取舍做得挺好,不出意外是个好产品。定价 299 美金的话,比Lovot低了不少,还是很有竞争力的。「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官网

 

 
陪伴产品主打的就是情绪价值,主要是精神上的满足,加轮子在物理空间上的移动,带来的是效率的提升,能给产品带来一定的价值增量,但是硬件制造成本和复杂度倍增,价值增量可能会小于成本。
 
创新硬件类产品,「借鉴」是个很稳妥的策略,在产品上做微创新,特别是对于刚起步的团队,一个产品做下来,要关注的问题点太多了,先完成再完美,雷总这个级别的大佬,做汽车都要借鉴,硬件的试错成本太高,一个产品没做公司可能就得直接解散。
 
有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理想 Mega 一个外观设计出点问题,就干掉了一个研发数年的产品。
 
TCL Ai Me,定位是块化家庭伴侣机器人,是个概念性产品,第一眼看,以为是Lovot给机器人做了个能移动的底座配件版本,可能是先入为主了,模块化的意思就是,没想太明白,先做兼容再说,家庭陪伴类机器人也那么容易做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互联网
 
更有意思的是,今年CES最出圈的产品,并没有太强的AI属性,是这个没用的东西,日本人真的很擅长做这些没用的东西。
 
Mirumi,核心的特性,就是挂在包上,模拟小孩害羞转头的动作,情绪价值拉满,真的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对情绪的洞察能做到如此细致。各类做AI情绪陪伴产品的团队,可能得好好反思下, 为什么投了那么多研发,做了那么多AI功能,最后被一个只会转头的小配件给秒了。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官网
Nékojita fufu吹气猫,是一个可连接的微型机器人,通过吹气的方式帮助用户快速冷却热饮或食物,fufu是一个拟声词,模仿了人们吹气的声音,属于没用的东西里面有点用的。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官网
 
其他比较有意思的产品
OrCam Reade3,是个针对视障人去辅助阅读设备,可以挂在眼镜上,能识别纸币、颜色、人脸、商品及商品条码等等,属于专用设备,定价 3000 美金左右,这个比做AI眼镜好多了,但对视觉算法能力要求较高。
 
其创始人也是Mobileye创始人,后者被英特尔 153 亿美元收购。沿着这个思路,专用人群的 AI 眼镜,其实会更容易做,竞争也更小,小孩是是不是也需要?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Orcam官网
 
MO/GO,是由始祖鸟Arc'teryx 与 Skip(Google X Labs 的衍生公司)合作开发的创新型电动辅助登山裤,旨在为登山者提供更轻松的徒步体验,零售价 5000 美金,也不知道裤子坏了还能不能用,毕竟有点贵。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Arc'teryx官网
 
Wehead,人工智能助手设备,帮助你头脑风暴,做决策和自我反思。这个团队思路出奇的清奇,为了做成一个三维立体的人脸,用了四块 5.8 英寸的屏幕,它能够“看到”用户并进行自发对话,同时模仿人类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如头部转动和面部表情等,定价也不便宜,5000 美金。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Wehead官网
 
AI硬件创新机会在哪里
第一是针对大C和小B人群的生产力工具,这个一定是AI有红利的方向。
 
全球关注点基本都在2C的AI+消费电子,2C一定AI硬件最大的市场机会也多,同时竞争也最为激烈。产品开发门槛相对较低,做出来很容易但做好难,2C全国供应链基本上是开放的,无非就是成本问题,大模型技术基本也是开放的,技术上没有什么壁垒。
 
核心的竞争维度是在产品综合体验然后就看谁迭代的快综合体验要做好并不容易,2C产品用户对体验要求也更高,AI眼镜肯定是个大市场,但是对团队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
 
而2B的业务周期长,而且对行业经验要求高,更多的机会是对现有行业的升级,这是老玩家的机会,重点是对行业的深入洞察,需要深入到行业里面去。
 
AI本质上是生产力的提效,大大提高个体创作和生产效率,会涌现出大量的超级个体,和小B,加速社会和商业组织的微型化、个体化。
 
给他们提供生产力工具,能发挥AI能力的溢价,这部分人愿意为生产力工具买单,这是他们赚钱的工具。
 
在软件端,大C基本都是超级平台要抢占的高点,短视频创作者工具,APP开发者工具,小B又是业务和服务标准化规模化的重要卡点,竞争也会很激烈。
 
但在硬件领域不太一样和行业属性,由于硬件物理属性带来的差异化,市场会更为分散,中小团队有机会做些竞争的差异化。
 
第二类是机器人,能移动可以改造物理空间的机器人,AI需要在物理空间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中国过去几年机器人品类在全球开始露头角,本质上吃的是中国工程人才和供应链制造能力外溢的红利。
 
机器人是这两个大浪叠加产生的机会,AI的物理化 X 中国高端制造,当然,做这个品类难度很高,当下绝大部分团队都干得很幸苦。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AI硬件全景洞察报告》
 
第三是中国制造和深圳优势,中国是工程人才和长产业链协作的优势,深圳更多的是做硬件产品务实的文化和出海的优势。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图片来自《AI硬件全景洞察报告》

 

 
更多内容请订阅
定见咨询DINGVISION
《AI硬件全景洞察报告》
 
「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END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秋南):「万字长文」一文看遍AI硬件创新产品

艾邦建有AR/VR产业链微信群,目前有HTC、PICO、OPPO、亮亮视野、光粒科技、影创、创维、佳视、歌尔、立讯精密、多哚(纳立多)、欣旺达、耐德佳,联创电子、至格科技、灵犀微光、舜宇光学、广景视睿、珑璟光电、京东方、海信视像、科煦智能、阿科玛、金发科技、思立可、新安天玉、四方超轻、大族激光、发那科、承熹机电等加入,也欢迎大家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加入微信群:
Document Download
Welcome to join by clicking hereAR/VR DirectoryCurrently, there are more than 3000 members, including companies such as GoerTek, HTC, OPPO, Skyworth, PICO, ByteDance, Black Shark, Lenovo, Nreal, Lynx, Luxon, Lingxi MicroLight, Luxshare Precision, Leading Ideal, OFILM, Huaqin, Wentai, Luxshare, Lumus, Sisvel, and Shunyu, among others. Click on the keywords below for filtering.
en_USEnglish